2025/07
室外輪式巡檢機器人正重新定義傳統巡檢模式。其強大的環境適應力、不知疲倦的持續工作能力以及不斷進化的智能內核,使其在保障安全、提升效率、降低人力風險與成本方面展現出不可替代的價值,持續推動著工業運維和城市管理邁向智能化新階段。
2025/07
復合導航/組合導航原理: 將兩種或多種導航技術融合使用,通常以一種為主,其他為輔,以提高系統的魯棒性、精度和適應性。常見組合: 激光SLAM + 二維碼: 激光SLAM實現全局定位和導航,二維碼用于關鍵點(如停靠點、路口)的精確定位校準,消除累積誤差。 激光反射板 + 慣性導航: 在激光信號短暫丟失的區域(如經過高大貨物下方),利用IMU進行短時航位推算。 視覺SLAM + 激光/IMU: 視覺提供主要定位,激光提供精確距離或IMU提供運動信息輔助。
2025/07
激光反射板導航原理: 在運行環境(墻壁、立柱等)的固定位置安裝高反光板(反射板)。AGV頂部的旋轉激光掃描器(LIDAR)發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板反射回來的信號。通過測量反射板的角度和距離,結合預先存儲在AGV中的環境地圖(包含所有反射板的精確位置),利用三角定位或SLAM(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)算法實時計算出AGV自身的位置和朝向。
2025/07
磁條/磁釘導航原理: 在地面下或地面上鋪設磁性材料(磁條或按點陣布置的磁釘)。AGV車體底部安裝磁感應傳感器(如霍爾傳感器)來檢測磁場強度和方向,從而跟蹤磁條中心線或沿磁釘形成的虛擬路徑行駛。
2025/07
企業明確表示,當前智能化部署優先針對高危場景。強調此舉首要保障工人安全,避免輻射、一氧化碳中毒等威脅;指出無人礦卡能有效規避邊坡垮塌風險。雖然智能化在提升效率(如利源五車聯鎖系統大幅減少操作人員)的同時,也存在替代人工的可能(1臺機器狗替3人,1輛AGV替4-5人),但企業目前主要將其定位為高危崗位的“換人”方案。
2025/07
野外作業中的“電量焦慮”卻如影隨形——人工更換電池耗時費力,設備長途折返充電效率低下,極端天氣下操作更面臨風險。如何為這些野外“哨兵”注入持久能量?戶外大功率無線充電技術正掀起一場靜默而深刻的續航革命。
2025/07
傳統“有線充電”或“手動更換電池”模式卻成為其“永遠在線”愿景的絆腳石——它們依賴人工干預,中斷作業流程,降低效率,更違背了“無人化”的初衷。無線充電技術的出現,為無人叉車提供了革命性的“無感續航”解決方案。